我不怕死,但是我恐老。

年纪轻轻的人恐老,一般都跟人生经历有点关系。

少时,因为我父母工作繁忙的原因,为了我有更好的生活照顾,我的姥姥、姥爷一直跟我们住在一起。而我姥姥因为退休前是医生的缘故,我比同龄人更早的了解:高血压、中风、脑溢血等这些常发生在老人身上的病症。也经历了姥爷从确诊白血病到离世的整个过程,以及姥爷离开后,姥姥因生活不能自理并患有严重的躁郁症给她几个女儿带来的痛苦和无奈。我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都让我恐老——恐的不是最后死亡的结果,恐的是失去人身自主权后,在生命时间和生命质量之间的挣扎和纠结。

我也经常听年轻人说,我才不要活那么久,如果我得了重病,如其痛苦的活着不如死了。当然,我二十岁出头的时候也说过同样的话。

但是,这样的话,显然老年人很少说,即使说了,大部分也是在健康的时候说的反话。

我姥爷,坚强、勇敢,做放化疗的时候即使疼的满头大汗,也不曾哼过一声,我相信他也不曾畏惧死亡。但是,在生命垂危的时候,还是默默的对我说过一句话:人到死时,方想活。所以,当我在书中看到这样的描述时:

“他的母亲死在监护室里,死的时候全身插满了管子,戴着呼吸机。当时,他父亲曾经说过,他绝不想这样的情形发生在他的身上。但是,时至今日,他却坚决要求采取“一切措施”。可见一个理智的人在死亡降临的时候还是无法舍弃求生的欲望。”

我确信,生命的离别过程中发生的一切一定是具有普遍性的。

所以,我们要搞清楚“不怕死”和“不想死”是两个概念。也不要用现在的年轻气盛去揣度临终时的自己。更何况,在那样的时刻,你也许早已丧失了对自己生命的决定权。

也正是因为亲身经历过生命的告别,所以在看到最好的告别这本书的时候,会第一时间购买,但是却并没有在第一时间阅读。因为阅读书籍,有时候并不是越早越好,有的书需要你有一定的经历和心态,才能有更多的耐心和思考,透过文字看到它的意义。

毕竟,太年轻的时候谁会考虑老了的事呢?当我正青春,父母正壮年,谁要是跟我说,要为自己或者父母的衰老做些准备,我一定会在心里嗤之以鼻,觉得这个人有点装。而且,让一个从未经历过病痛或者陪伴病痛的人去感同身受一个病痛缠身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人,这显然有点强人所难。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环境的变化,工作压力的增大,医疗检查手段的不断革新,慢慢的,我们会发现好像年轻早已不再是金钟护体。

除了突发恶疾外,那些不至于要命但是时不时蹦出来的结节、酸痛、疲惫、身体指标异常......好像都在提醒我们,我们比父母那一代更早的进入了身体的衰退期。所以,对体检的态度,也从最开始的好玩,变成了现在的又爱又恨,尤其是检查结果出来的那一刻,每一次都好像在经历一次可能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审判。

年轻人都有这样的忧虑,更何况是从壮年步入老年的父母们:重要器官出现问题的次数越来越多,各项身体指标开始亮起红灯,曾经为我们撑起一片天的父母,某一天突然矮小了下来,询问我们能否陪同看医生都变得小心翼翼,生怕耽误了我们的工作。曾经被保护的我们又是否有做好了他们衰老的心理准备——这比我们的显然更急迫更迅速。

于是层出不穷的抱团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的模式不断地推出,我们养老产业的的龙头大哥还推出了200万入场券的高端养老社区,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彷佛只要我们做好了经济准备,我们就会过上田园牧歌式的老年生活。而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总寄希望于他们身体还没有到那个时候,或者也许他们就是幸运的那一个,不会经历那些痛苦的临终医疗手段。

但是,事实如此吗?

首先,我们先理解下什么是“老”,“老”仅仅是指皮肤松弛?皱纹滋生?行动缓慢?经常吃药?或者是孤家寡人?无人陪伴?不,这些只是初老,这本书用真实数据和案例告诉我们,真正的“老”——可能意味着——高龄、失智失能、垂死。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听到的一个并不好笑的笑话:假如一个人要跳楼,对他来说,最大的悲剧不是跳下去死了,而是跳下去不死但是残了。

如果“失智、失能”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么,我们将丧失对自己身体的一切控制权,包括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力。

如果发生在父母身上,我们要面对的就是,整个过程中他的医疗方案选择问题、他的护理陪伴问题,进而衍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现在以为可以理智解决,但是面对极度拉扯而又无果的生死线时,不一定那么容易解决的问题。

所以,我们往往以为我们的生命的是,生——死,可现实是:生——衰老、垂死(可能比你想象的要久)——死。

如果未来是未知的,那也许不值得焦虑。

但是未来是被确定不好的,那么,在这一天还未来到之前,总归还是会让自己感到担忧。

因为无人可以逃脱生命的悲剧——那就是,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每个人都在不断老去。让人恐惧的恰恰是老去到死亡这个过程中,不可预料的种种大概率可能是坏事的事实。

但是,除了勇敢面对,提前做好准备,我想不到其他任何方式,可以解决这个恐惧。

所以,尽管作者对其亲身经历的临终案例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述甚至略显啰嗦,包括:病人的职业、衰老前的生活状态,以及其身体、心理、精神在衰老前后的发展变化;医疗手段的机械干预过程;病人家属在整个过程中的心态和抉择......我依然选择耐心的看完。

尽管当我确切的了解到:所有技术干预手段都仅仅是为了延长生命,而不是也无法满足所有人期望的那样——恢复健康的时候——我不否认,这加深了我的恐惧感,我也依然选择继续阅读和学习。

因为我知道,终归有一天,我将成为病人家属里的一员,我也一定会成为病人里的一员,区别仅仅是时间问题。

我的整个情绪也经历了:可怕(原来比我想象中的问题还要多)——无奈(而这一切有避免不了)——面对(那么,我该做点什么)——庆幸(更早的了解真相,虽然不会避免死亡的结果,但是能够避免因为固执和无知而造成更差的临终感受)。

所以,看了这本书以后,对我最大的改变大概是:

第一、我想我跟父母的交流会变多,但是干预会变少。任何人都想维持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老年人也不例外,他可能越来越依靠你,但是不代表他因此就会放弃对自己生活的掌控。这大概是为什么很多老年人会变得越来越固执的原因。

第二、我不再自以为是的认为中国人都忌讳讨论死亡。毕竟,死亡既然无法避免,那么避免与死亡有关的话题,总归是掩耳盗铃的。这么简单的道理,没理由就你一个人领悟,别人又不是傻子。

第三、我会为未来的某一天做好准备,比如我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感受,让身体和心情都保持在一个愉悦和舒适的状态;我不再去对抗自己的身体需要,开始更多的关注养老政策和养老模式探索相关报道。我会从现在的生活里去反思我该如何选择或者安排自己的生活,才能像作者说的那样,做到“生的愉悦、死的坦然”。

第四、我会更理性的面对自己父母会慢慢衰老甚至离开的事实。我希望我还有很多很多的时间,去学习和准备在这一过程中我应该怎样更好的识别他们的需要。我希望我具备帮助他们克服恐惧的能力,甚至协助他们在哪些关键时刻能够做出更好的选择。

当然,我想我也会经常将作者提出的问题拿出来,与自己对话:

1、应该如何优雅的跨越生命的终点?

2、当独立自主的生活不能再维持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3、安全以外,高龄老人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4、大限来临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努力医治,什么时候放弃治疗?

......

不过,好在我们还年轻,我们的社会每天都在进步,我们还有时间,去准备、争取、等待更多更好的养“老”环境和制度。

正如书中一位老年病学家说过的那样“我们得采取些措施,老年人的生活可以比今天更好。”

毕竟,谁又不会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