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22日)是冬至,阴极致,阳始生,从今天开始进入“数九寒天”。此时天地间的阴气已经达到了一年中最盛的时候,阴气至盛而衰,冬至之后阳气也开始萌发。这一天也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最短的一天,所以冬至又叫“日短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人与天地相应,冬主闭藏,冬至阴气至盛,我们应如何顾护保养自身阳气?
1、养肾防寒
冬季以“封藏”为本,养生的重要原则是“养肾防寒”。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肾气旺,生命力强,机体才能适应严冬的变化。
2、早睡晚起
“睡要睡好冬至夜,玩要玩好夏至天。”冬季应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益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亥时(21~23点)上床,子时(23~次日1点)深睡,如此阳气入阴,与一阳相合,便得一刻千金的好睡眠。早睡了但可以晚起,等到太阳升起、阳气逐渐强盛时候起床,可以避免寒气伤到阳气。
3、心志“若伏若匿”
冬季的心志应是“若伏若匿”,“伏”“匿”均指“藏”。精神调养也要着眼于“藏”,保持精神安静,不过于开放,同时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
4、冬保三暖
头暖:头部暴露受寒冷刺激,血管会收缩,易引起头痛、感冒和胃肠不适等。
背暖:寒冷的刺激可通过背部穴位影响局部肌肉或传入内脏,危害健康。背部受凉除了引起腰酸背痛外,还可通过颈椎、腰椎影响上下肢肌肉及关节、内脏,引起各种不适。
脚暖:一旦脚部受寒,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摆动减慢,抵抗力下降。此时病毒、细菌乘虚而入,便可引发身体不适。
5、去寒就温
寒从足生,泡脚是冬季养生的好方法之一,保持足部温暖才有助于身体温暖。每日温热水泡脚20分钟左右为宜,水应泡到脚腕以上,最好到小腿。此外,还可用川椒10克、艾叶30克煮水泡脚,有温经散寒、消炎杀菌之效。
6、勿过汗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季坚持体育锻炼有益于身体健康,但不要做出汗太多的运动,因为汗液属于“津液”,剧烈运动后毛孔张开,阳气会随汗液外泄。
7、敲胆经
冬至前后,多敲胆经,手动帮助阳气更好地生发。找到大腿外侧裤缝的位置,手握空拳,稍稍用力,自上而下地敲10分钟,从大腿敲到膝盖,最好是在上午的阳光底下,敲至身体发热。胆主升阳,这个时候,敲敲胆经,帮助气血更好地萌发。
8、多“吃土”
“冬藏”以蓄积能量,而根部是植物储存能量最多的部位,冬天多吃埋在土里的根,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能量补充阳气,平安过冬。
萝卜、胡萝卜、莲藕、牛蒡、山药、魔芋、大头菜都属于根类食物,这些东西在地下生长,得土气最多。从中医角度来讲,冬天阳气收敛,万物收藏,万物精华都归于根部种子,此时吃根类食物正当时。脾胃属土,吃地下长的东西,可以健运脾胃中焦。
此外,冬季养生饮食不宜过咸,过咸会伤肾,损伤阳气。饮食上还要注意不可过食辛辣刺激之物。冬季进补可食用羊肉、牛肉等温热的食物防“三九寒冷”。天气寒冷干燥,也会导致鼻咽干燥、皮肤缺水,易上火,别忘补充津液,可食用荸荠、藕、萝卜、白菜、猕猴桃、柚子、桔子等滋阴去燥的食物。
记者:吴会雄
编辑:宁平英
审校: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