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虽说冬的寒意尚未消退,但最近的一条新闻却暖了人心。#确保老年人无健康码也可通行#,这是交通运输部日前明确的一条规定,在2月3日新华网客户端“新话题”栏目发起讨论后,几乎获得了网友的一致点赞:“这是为老年人开启绿色通道。”“这就对了,老年人需要关爱。”“这是社会治理的进步体现”……

笔者注意到,其实早在这条政策出台前,最近已有一些地区先走一步,陆续推出了针对老年人的便利举措。比如广东在春运首日推出“健康防疫核验系统”,老年人可刷身份证乘车;四川支持7天内有效的打印版离线健康码;浙江除了交通枢纽外,一些医院、银行等也支持刷身份证查询健康码等……在多地发生老年人因健康码受阻、受到不友好对待的事件后,这些地区的举措既是暖心之举,也体现了政策的温度、科技的温度和社会的温度,值得在全国各地尽快推广。

一个社会文明的程度,很大程度上看其如何对待弱势群体。一个人性化、有温度的社会,应该尊重“快时代”背景下的老人,保留他们“慢速度”的权利。

谁家都有老人,谁都不想自己的父母、亲人出门在外时因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不会刷健康码或操作手机不熟练而受到冷眼,甚至寸步难行。在当前或此后的一段时间内,疫情防控仍是一大挑战,与此同时,我国加快进入智能社会的进程也在不断推进,也意味着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场合需要“扫码”、需要“刷脸”,能否以“确保老年人无健康码也可通行”为起点,推出更细心、更便利、更精准的举措,将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从这一层面来看,这才是地方政府需要“加码”的环节。